2014年10月24日 星期五

內心漸凍人


       蒼白的牆,蒼白的窗,外頭是蒼白的天空。
       躺臥的身軀已察覺不到床墊的軟度,尋不到牽動嘴角的神經,只剩眼瞳還能有些生氣地轉動......
      「不要放棄!」泛著金黃、青藍的耀眼光芒突現,應該是很溫暖的光──儘管已感受不到溫度。
      「會好的。」肯定的口氣促使眼眶忍不住濕潤。
       我......還有機會嗎!?

2014年10月20日 星期一

拿到銀子之後......沒有「天才」這種事


天國又好比一個人要往外國去,就叫了僕人來,把他的家業交給他們,按著個人的才幹給他們銀子:一個給了五千,一個給了二千,一個給了一千,就往外國去了。(馬太福音25章14-15節)
        對網路生態不熟悉的我,除了幫忙教會粉絲頁的經營,今年也陸續開工了教會與個人的部落格,開始強烈體會到與時間競賽抗衡的緊張感。週遭的人認為寫文章對我應該不是太困難的事,但他們不曉得我為了寫出一篇至少讓自己能滿意的文章,總是不斷掙扎到胃痙攣般差點在地上打滾的痛苦......

2014年10月16日 星期四

從今以後

是誰
擁抱住淚流不止的我

不需要耗費十年、五年、三個月來確認
因為無可否認
內心死裡重生的震撼

當你不再原地踏步
當你不再茫然失措
當你不再痛苦呻吟
就能相信
所等待的他已來到

終於等到了,一起生活吧
既然相見了,一起生活吧
何必在乎流言蜚語
我們的天生緣分正譜寫著

從今以後
永遠一起生活吧

就是瞎子看見,瘸子行走,長大痲瘋的潔淨,聾子聽見,死人復活,窮人有福音傳給他們。凡不因我跌倒的就有福了!(馬太福音11章5~6節)

是心靈的復活、行為的復活、生活的復活以及精神的復活,不是嗎?基督徒若相信並跟隨耶穌,這本身已經是復活。
──鄭明析老師

2014年10月13日 星期一

舊片新觀/ 從「愛在心裡口難開」到「愛在Line裡才開口」

        比起「說」,我更喜歡「寫」。
        文章若有錯字或語句不順之處,還可以修改後再重新發表;出口的話一但說錯了,即使只有一個詞也無法挽回。
        1997年讓傑克‧尼克遜(Jack Nicholson)奪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的《愛在心裡口難開》(As Good as It Gets),詮釋一名患有潔癖強迫症、離群索居的孤僻作家,在與唯一能讓他安心用餐的女服務生,以及因車禍請主角幫忙照顧狗的同性戀藝術家鄰居相處中,互相扶持改變的過程。
        這位能創作出暢銷書籍的作家,在現實中卻是無法與人好好相處的孤僻男士,或許對他而言,面對文字與書比要去接觸人更來得有自在與喜悅。

2014年10月6日 星期一

舊片新觀/ 扭轉未來的自己~The Kid

        在2000年由布魯斯威利(Bruce Willis)主演的【扭轉未來】(The Kid),那時的自己對這電影看得懵懵懂懂,直至今天,回頭觀看過往的時光,才發現兒時的期盼真的與現實相去甚遠。
        小時後的自己總希望自己趕快長大,以為只要成年了就可以具體實現很多年幼時尚且無法做到的事吧?想當個成熟獨立的大人,能從事自己喜歡的職業,擁有自己的房子和汽車,能夠照顧年長的父母,認識心靈契合的伴侶等等......

        如今面對成長後的自己,卻是一項願望都未能達成。

2014年9月29日 星期一

如果我是男生/女生......艾瑪‧華森談性別平等

        美國女歌手碧昂絲(Beyonce Knowles)曾演唱的一首《If I Were A Boy》:「如果我是男生/我想我會懂得/和女生戀愛的感覺/我發誓會當個好男人/仔細來聆聽她的心聲/因為我了解被傷害的痛」闡釋男女之間的差異性。
        女警察、男護士、女司機、男秘書......當我們聽見這些名詞時,心中不免會有異樣的感受──男生應該要怎樣怎樣,女生應該要如何如何......其實許多刻板印象和價值觀都潛移默化地深值我們腦中,而我們未必自知。
        電影《哈利波特》系列中飾演「妙麗」的艾瑪‧華森(Emma Watson)在今年大學畢業後獲選為聯合國全球親善大使,近日她出席聯合國會議發表關於「HeforShe」運動的演講,邀請男性加入這爭取兩性平等與自由權益的行列。


2014年9月25日 星期四

一個絕對不能漏掉的角色扮演


        當過電玩迷或動漫迷的人一定聽過「角色扮演」一詞。所謂「角色扮演」顧名思義就是扮演一個已存在或被創作出來的人物,不論是電玩遊戲中的RPG或是實體上的Cosplay,通常都是因為喜歡這角色的外型、個性或種種設定而想扮演他。
        若問最想扮演的角色是什麼?每個人都有不同答案,但絕對不會聽到的答案就是──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