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小對我來說,每當要開口請別人幫忙時,都需要經歷一番心理掙扎:別人可能因此認為我能力很差,請別人幫忙會造成對方困擾,可是對方不願意幫忙的話,我又會覺得受傷,儘管知道他者沒有義務一定要幫忙自己......然後衡量一下損失是可以承擔的,就會讓事情不了了之。不過總是有嚴重到不得不需要尋求幫助的事情,因此煎熬對抗著所有焦慮,好不容易鼓起勇氣向對方開口,但還是得到對方的拒絕,就會進入到一片落葉飛過自己充滿斜線背影的內心悲慘世界,覺得自己沒有得到幫助而有怨念,下一次尋找幫助要克服的心理關卡難度就上升一階。
上述狀況在自己面對 神和耶穌禱告時,就變成「有很好,沒有也沒關係」的消極狀態。好的方面來說, 神基本上不會拒絕人的懇求,畢竟我聽不到 神的聲音,就不會有被拒絕之後的難過;至於沒那麼好的方面,就是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實現?什麼方式實現?
二千多年前耶穌到處行走傳教,除了分享 神的教導,也幫助許多病人醫病禱告,讓承受病痛的人痊癒而感受到 神的動工,就將耶穌醫病的神蹟宣傳出去,因此有更多人來尋求耶穌的醫治幫助。在新約聖經路加福音17章11-19節就如此記載:
耶穌往耶路撒冷去,經過撒馬利亞和加利利。進入一個村子,有十個長大痲瘋的迎面而來,遠遠地站著,高聲說:「耶穌,夫子,可憐我們吧!」耶穌看見,就對他們說:「你們去,把身體給祭司察看!」他們去的時候就潔淨了。內中有一個見自己已經好了,就回來大聲歸榮耀於神,又俯伏在耶穌腳前感謝他。這人是撒馬利亞人。耶穌說:「潔淨了的不是十個人嗎?那九個在哪裡呢?除了這外族人,再沒有別人回來歸榮耀於神嗎?」就對那人說:「起來走吧!你的信救了你了。」
在聖經常會看到「大痲瘋」是當時傳染性皮膚病的通稱,這十位長大痲瘋的人不論是否有信仰,都希望解決自己這輩子最大的問題,他們按照耶穌的囑咐去做之後痊癒,只有其中一個撒馬利亞人回來找耶穌道謝。人在「尋求幫助時」與「得到幫助後」的心境,好比找到廁所前與用完廁所後那樣截然不同,攝理教會鄭明析牧師對此提到:「想必在被治癒的人當中,一定有人抬頭仰望天,說:『 神啊!感謝您。』應該要感謝治病的耶穌,也要感謝 神。這時代也是一樣,要感謝幫助並拯救自己的人,也要感謝差他來的 神和耶穌。」
撒馬利亞人是聖經舊約北以色列王國的後代,幾百年因著崇拜偶像與異族通婚的風氣,和以色列人關係疏遠,彼此沒有往來,然而因得醫治唯一向耶穌感謝的是撒馬利亞人,首先認出耶穌是基督的是撒馬利亞的婦人(約翰福音4章4-42節),其實人只要得到幫助,不論是來自誰的幫忙都會很開心,但有些時候是人本身沒意識到被幫助的部分,所以覺得自己從來沒有得到 神或人的幫助,而幫忙的人沒有得到任何回饋,下次再給予幫忙的動力就會減少。
與 神的互動從自己對待人的方式可見一斑,我們比較容易做到「尋求幫助」,卻不是每個人都會在得到幫助後,以同等的「感謝」給 神和耶穌以及祂們所使用來幫助自己的人,即使做到表達感謝,在之後就會忘了幫助的人,直到又需要幫忙時才再去尋求幫助。如果「向幫助自己的人學習」,不僅自己以後可以做到,也能夠同樣去幫助其他人,就像彼得遇見耶穌詢問如何解決人生困苦的問題,耶穌透過教導他捕魚言傳身教,之後彼得選擇跟隨耶穌時還不知道對方是彌賽亞。
彼得在認出耶穌是救世主之前,已經透過向耶穌學習過程收穫更多,也是眾多基督徒當中極少數與耶穌肉體一同生活相處過的人,雖然聖經提到不少彼得沒有做好的部分,像極了我們平常生活因著還無法做到的部分,想要躺平不想去面對的種種,不過 神和耶穌沒有放棄彼得,彼得自己也在起起伏伏當中追隨耶穌到天國。 神和耶穌總是會為了愛給予幫助,而人被傳道的時候,正是 神和耶穌透過傳道的人給予幫忙的最佳機會,想要不斷得到幫助的話,就試試當一名感謝的撒馬利亞人吧!
文章推薦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