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經有位牧師問我們說:「你看到大海時,會想到什麼呢?」
有人覺得海浪不停拍打到岸上無法休息而感到疲累,有人則認為那充滿了希望和活力。聽完後我想起以前學過的一闕詞:
少年聽雨歌樓上,紅燭昏羅帳。
壯年聽雨客舟中,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。
而今聽雨僧廬下,鬢已星星也。
悲歡離合總無情,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。
(虞美人‧聽雨 蔣捷)
或許隨著心境與經歷,所看到的海的模樣都不同。年幼時喜歡大海的遼闊,好奇著另一端會有什麼?歲月漸長後,只覺得無奈──對於現實的困苦與未來的不可知,在「人生海海」中似乎只能隨波逐流......
以前母親買給我們一整套名人傳記漫畫,印象中看過有位少年望著海面,很想越過那條「線」看看另一邊會是什麼?但當時的人都說若越過去,你就會掉入永不見天日的深淵......多年後他平安帶領著船隊從眾人認為的「盡頭」回航了──這人就是哥倫布。
先不論當時哥倫布的世界認知觀對錯與否,至少他有「勇氣」走上許多人都不看好的西航之旅,努力以行動印證在他出生前兩千多年的畢達哥拉斯「地球是球形」論點。
我們有多少人會有這樣的「勇氣」,去跨越那未知的海平線呢?
國高中時期總是在煩惱家庭的經濟和互動問題,為此真的絞盡腦汁,也試著去尋找方法,但終究只有徒勞,甚至最後認為是沒有能解決的希望了。
指考結束後跟姊姊去到攝理教會聆聽三十個論聖經課程,開始體會到所有的問題都是來自於內心、精神和想法,還有靈魂的部份。
過去對於「靈魂」的認知只覺得是一種抽象的精神觀念,所以覺得不用去想那些,最要緊地就是顧好我的肚子和快樂......但學習這系列聖經講義案並對照過去的生活經歷,讓我具體感受到:人即使擁有好環境,或是做盡自己喜歡的事情,但仍會有永遠填不滿的空虛感,並不是強迫自己知足就能解決,而是根本在於精神層次沒有得到更好的提升與造就,也就是沒有照顧好「靈魂」所致。
現在看著大海,會很想唱「主懷裡」,喜歡閉上眼,感受隨著海浪傳來的深刻細語......
在「真理的海洋」另一端,有帶來永恆希望的那位在等待~
神今天也托著臉龐察看地上,看看是否有人珍惜「全能者」和「被差來者」且內心毫不變質。
──鄭明析牧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