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7月20日 星期四

敦克爾克大行動 勝利在於救援而非殺戮

        1940年5月德軍將英法軍力逼退到法國北部臨海的敦克爾克,40萬名受困軍人一邊面臨敵軍的炮火攻擊,一邊苦苦等待英國派遣船艦救援;英國徵用許多民間船隻,一些民眾也自願一同前往敦克爾克支援撤退行動;在空中幾名英國飛行員努力擊退不斷襲來的德國戰鬥機。在幾近絕望的戰況下所有人唯一的渴望就是「回家」。


    我很少看戰爭片,而看過最有印象的戰爭片是史蒂芬‧史匹柏導演的【搶救雷恩大兵】(Saving Private Ryan,1998),片中血淋淋的戰爭畫面在腦中留下不少陰影,不過在【敦克爾克大行動】幾乎沒有血腥鏡頭,整部電影在「失落」與「緊張」之中交替,有人只希望能活著回家,有人冒險前往戰場支援,有人為了守衛撤退行動與敵軍奮戰到最後一刻。沒有太多戲劇性與煽情,算是我看完諾蘭的電影後最無壓力且心平氣和的一部。

       我覺得「戰爭本身是無意義且痛苦的」,因為指導者的錯誤決定而犧牲數以萬計的生命,但若不反抗挑起戰爭的人就只能任其宰割,「以暴制暴」這最糟糕的手段卻變成唯一的「活路」。【敦克爾克大行動】沒有塑造如同神力女超人、美國隊長或美國狙擊手等等神話般的英雄,每個角色都在各自的立場掙扎奮鬥,沒有衝鋒陷陣的英勇和熱血,而是在失落與絕望中等待一絲救贖。
   另外覺得特別的是全片大部分時間沒有任何一名「德軍」露臉,僅是以槍砲和空戰呈現出德軍的進攻,也營造了即使沒看到人,也會因著槍聲和戰鬥機出現而讓人感到危機重重。人物間少量的對白使電影趨近「客觀」,更多把對於此事件的看法交給觀眾去評判,也必須更用心去觀看畫面傳遞的訊息才不會覺得人物對白突兀。

    諾蘭分成海陸空三線的敘事裡,我最喜歡空軍的部分。湯姆哈迪(Tom Hardy)飾演的英國戰鬥機飛行員Farrier一開始就立了大大的flag,但他堅持到底對抗德國戰鬥機,讓救援船艦不被擊沉而能帶回了許多人,而沒看到空中膠著戰況的陸上士兵還誤會空軍沒給予幫助。而且我覺得全片最激動人心的部分不在眾船隻終於抵達敦克爾克,而是在Farrier一記意想不到的援救。


    我最喜歡克里斯多夫諾蘭導演兼編劇的電影是【頂尖對決】(The Prestige)和【全面啟動】(Inception),當中所營造魔術或夢境的世界讓我覺得新奇又精彩,而其他作品如【追隨】和【記憶拼圖】則看得很累又心情很差。相對之下【敦克爾克大行動】則讓我說不上喜歡還是不喜歡,它就像製作精緻的紀錄片,有許多角色卻又沒那麼讓人印象深刻,大概就是諾蘭對於史實性題材的嘗試之作。
    在【敦克爾克大行動】不斷闡述的「回家」,想起去年上映李安導演的【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】,前者英軍在歷經劫難後返回了家鄉,但戰爭卻仍未結束;後者返鄉後看清人們對於「英雄」的炒作,最後回到了他們在戰場的「家」。無論是面對槍炮還是心靈,唯有戰爭消弭才能回歸到和平,而每個人都擁有和平才是真正的勝利。


相關連結:
搶救雷恩大兵Saving Private Ryan
《比利.林恩的中場戰事》:李安用超真實3D給我們的教訓
以想法的根來抓住--共讀鄭明析先生箴言17: 愛與和平的戰爭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