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9月23日 星期二

醫生治不好的病──唯有你能治癒


        凌晨二點我坐在麻醉門診外,看著電視不停播放颱風訊息與殺警案新聞。我既不是病患也不是家屬,純粹是個尋找遮風避雨處的游人。
        小時候非──常討厭看醫生。因著遺傳而來的病弱體質,只要天氣稍變或自己不小心就必定會感冒發燒,到診所報到時,無法不聞到的濃郁藥水味使我感覺病情又加重了 。另外很無法忍受除了自己以外的人碰觸自己身體,所以當醫生要聽心音時只感到煎熬與痛苦......想到之後還得照三餐吃苦藥就覺得很鬱卒。長大後身體強壯一些,能不看醫生就不看,除非真的遇到無法以抵抗力得勝的病狀。
        覺得看醫生的項目中最荒謬的門診就是精神科。我不相信那根深柢固的「心病」,只憑一個依照實驗與數據,完全沒一起生活過,對你的一切也不瞭解的心理醫生,其三言兩語就能醫治......不然就是藥物控制了。

2014年9月13日 星期六

為什麼這麼不公平!?


        如果有兄弟姐妹的人,小時候多少會抱怨父母比較疼誰,為什麼哥哥姊姊一定要「讓」弟弟妹妹?感覺越長大父母越不愛自己......
        當自己成熟懂事後再來看待,會知道因為對方比自己幼小,有很多事情無法像已經學會的自己那樣做到,自然需要更多的耐心與包容來教導他,而父母面對懵懂無知的子女也是如此。

2014年9月10日 星期三

游子他鄉-父母和弟兄不一樣

        中秋前一晚母親捎來電話......
        「我雖然叫你年底要考試再回來,但後來越想越不對──」
        「若是你的朋友們都返鄉,這樣不就只剩你一個人了嗎?我還叫你不要回來──」
        「如果只有你一個人,想回來就回來吃月餅啊!」
        隔著話筒,母親日漸衰老的臉龐浮現眼前,一時也不知該應諾什麼。

2014年9月2日 星期二

我們忘記了,月亮還記得


說到「月亮」,你會想到什麼?

從古代到現在的人們對於「月亮」都有特殊的情感。在無法透過科技能便利聯絡的時候,抬頭一看,似乎透過月亮就能將想說的話傳達給遠方之人......

2014年9月1日 星期一

中秋,解開心情來團聚吧

        每到中秋,鄭明析老師都會想起過去和父母在家鄉過節的景況.......

        老師跟父母一起住在故鄉並工作的時候,如果遇到中秋節,那時就會因為沒有錢而跑去山上,剪下長長一段8月成熟的野葡萄藤,然後放在木架上背回來送給父母。雖然沒有錢,但我卻這麼做了,想盡辦法一定要把佳節禮品送給父母。
        因為大哥在首爾,所以會買牛肉和各種禮物來送給父母。其他兄弟也會買禮物回來。
        爸爸吃了我摘回來的野葡萄後,說:「唉唷,好酸!」然後就皺著一張臉說:「這個太酸了,我不敢吃。」
        媽媽則說:「你只摘了野葡萄回來嗎?什麼時候才要去工作,然後像哥哥們那樣買牛肉回來呢?」
        至於哥哥們因為是住在首爾,所以看到我摘回來的野葡萄就很開心地拔下來吃,並且說:「真好!」我看到他們這樣,就覺得很有成就感。
        因為哥哥們住在都市裡賺錢來用,所以可以買都市的東西回來,但是老師待在月明洞山谷跟父母一起耕田,所以一整個月當中連錢都沒有摸過。雖然老師當時能奉獻大約韓幣100圜、30圜、20圜給教會,但是遇到節日時,仍然沒有錢可以去市場買些東西回來。
        假如當時父母在兄弟面前說一句:「現在是中秋節,就算是野葡萄,如果去市場買的話也應該很貴吧!」那麼我應該會很開心並感到滿足,然而父母並沒有這樣說。就算父母年事已高,但不瞭解的部分仍然完全不瞭解,所以父母並沒有說出這樣的話。
        即使是父母,也常會在不瞭解的情況下說話,所以各位回家過節時,或許父母會說出讓各位傷心的話,但希望各位總是要以和睦來對待父母。如此一來,各位的內心反而會更加舒服。只要以自己的內心、以愛來對待自己,也瞭解心情來對待自己就行了。

2014年8月26日 星期二

露西Lucy一窺<腦>與<超能力>最高機密!?


        法國名導演盧貝松去年在台灣為電影《露西》取景時引起不少話題,等到電影正式上映時不意外在台灣獲得極高的票房。除了可以看到熟悉的台北場景,動作女星史嘉蕾‧喬韓森運用超能力打鬥的場面也是一大賣點。

        電影透過摩根‧費里曼飾演的腦學博士提到:「一般人僅會使用到大腦一成的能力,如果能百分之百發揮的話會發生什麼事呢?」以此為主軸,由露西帶領我們見識未知的腦超能力領域──其實就是編導者的想像與推測

        若以科學角度來看《露西》會覺得很荒謬,但自古以來「科技」就是建立在「好奇心」與「想像力」的基礎上,才能有今天的發達與進步,所以「想像」、「思考」是很重要的。

2014年8月20日 星期三

你心目中的理想愛情塔?


是否曾經想過「理想對象的條件」呢?

通常第一層可能會想對方的外貌、學歷、職業或家境等等;第二層則會期盼對方具有怎樣的個性和興趣;而第三層可能是較少人觸及的部份──要如何一起生活呢?

不過現實中會發現「理想對象真難找」、「可惜我不是對方的理想對象」或「理想對象只是個參考罷了」等等,但這些問題似乎會因著一句話而解決,那就是......